
电话:010-60531612
邮箱:teskey@126.com

校准治理精度 提升民生温度
2025-03-17 浏览次数:02月24日,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及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青海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绝非简单的政策性调整,而是标志着青海省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正式建立,也是地方社会治理中的简单救助向精准化保障跃迁的重要举措。
此次建立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提高救助效率和精准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避免低保标准陷入“滞后调整”与“标准悬浮”的困境,确保其调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过去低保标准调整常滞后于物价波动,此份《意见》中将低保标准与居民消费支出动态挂钩,意味着当菜价上涨时,保障标准能够自动校准。这种“春江水暖鸭先知”式的响应机制,让政策设计更加科学平衡,保证了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体现了“雪中送炭”的民生情怀。“综合考虑本地区财政承受能力,确需调整的及时启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让社会保障不再是均质化的“雨露均沾”,而是量体裁衣的民生呵护,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识别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提高救助的效率和精准度。《意见》还特别强调低保标准与特困供养、孤儿保障等政策的梯度衔接,这为特殊困难群体织了一件“保暖衣”,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个体都能感受到制度庇护的暖流。“建立‘通报、督办、约谈’督导机制,对保障标准确定调整工作推进不力地区限期整改”,则为政策执行装上“过程追踪器”,既防止地方因财政压力降低保障力度,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了救助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民生温度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困难群众碗里的热饭、病床前的救命钱、寒夜里的取暖煤。当制度设计者把政策文件里的百分比切实转化为群众生活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保障才有意义,才能织就民生福祉的坚实安全网。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